剑来小说>都市小说>激情年代: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>第三十一章 新的协会
  湖北那边,在这个年代,属于下乡中等偏上地方。

  而走后门想去好地方下乡的,是一些大城市的郊区,还有就是沿江产粮区,并且还有副业的地方。

  不同的地方挣的工分价值完全不同,有些副业多的地方挣的工分不比一些上班的底层工人少多少。

  甚至有些地方的知青,还有能余粮往家里寄。比如汉中城北平川那边就是如此,那边水利设施完善,一些公社里有不少副业。很多有关系的人,都想把子女安排到那边去。

  江成现在自身的情况,也是找人帮忙,想要安排人去好地方下乡很难。但一个中等点的地方问题不大,很多人就算不找关系,也不一定会分到偏远穷困的地方。

  等杨慧红下乡的地方定下来后,江成就立刻借用了厂里的电话给在湖北的老康打了过去。老康那边自然没有问题,让江成在杨慧红出发的时候就给他发电报,到了那边他会跟知青点的人打招呼的。

  老康得知江成的外甥女杨慧红其实只有十五岁,是改了年龄本来想安排工作,导致工作没安排的了,反而提前下乡。

  所以也让江成再告诫他那外甥女一番,怕杨慧红年龄小不懂人情世故。老康毕竟自身不是知青办的人,能照顾杨慧红的前提是她自身别得罪人,要低调一些。

  要一开始好好跟公社的人和其他知青相处,这样在有特殊照顾的时候,起码别人不会举报她。

  这几年有很多下乡的知青,仗着家里条件好有关系,下乡后看不起这看不起那的,后来被举报的特权搞不了不说,还被针对,现在日子过的老惨了。

  只要杨慧红到那边后,一开始自身工作积极一点,可以保证今年就能给她在知青队安排一个轻松岗位的活。

  比如记工员,仓库保管员,管理员,还有农村代课老师,邮递员助手和卫生员什么的。

  能照顾的就这样多,还要杨慧红这小丫头自己把握机会,如果跟知青队的人关系处理的不好,那老康也出不了多少力。

  江成听到老康那边的告诫后,想想也是这个理。如果有人到昌城下面的一些地方下乡,有人托他照顾,他最多也是尽量,又不能兜底什么的。

  所以在六月底,也就是杨慧红要下乡的时候。除了告诫她一些跟其他知青如何相处的事情外,江成也买了很多糖果给杨慧红,让她到了下乡的知青点那边,适当的表现出家里长辈的条件可以。

  让其他知道知道,杨慧红家里会经常给她寄好东西,然后杨慧红也愿意跟大家分享。

  杨慧红毕竟才十五岁,玩不了多少心眼子,只能用这种简单的办法去跟其他知青相处。但有时候就是这样简单的办法,也是最有效果的办法。

  而到了七月份,算是又多了一批毕业生了,也算是考上高中的最后一批高中毕业生。他们进入社会后,以后的高中和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推荐进去的。

  今年这一批高中生,真是毕业就下乡,大学生依然是包分配工作。

  这批人下乡后,下乡风波也终于消停了起来,起码没有了什么新的对象要折腾去下乡的。

  也就是在这时候,昌城汽车厂的张书记出来搞幺蛾子了。

  张书记提议让这些在城里和下面县城里的一些有‘问题’人员,不能光在城镇里体验劳动锻炼。也要去下面的农村和农场走一走。

  他的想法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,然后江成,赵计明,吴云诚还有其他等人,分成了几波人,去农村帮助一些公社收割水稻了。

  而江成也算是开展了第一次的‘华山论剑’,他在背后的安排下,自己有过交流并且看中的人自然是分到了一起。

  那些真正是搞学术问题和一些行政人员,他们是真的被安排到去帮公社收割水稻了。

  江成知道这些搞技术专研的人,很多并不怕条件艰苦。怕的是自己没有了信仰,而他们的信仰就是科研,让他们觉得自己研究的东西,总有一天能问世,发扬光大,甚至改变一些什么。

  现在江成把这批人组织起来,哪怕大家是坐在一块到处是石子的荒芜山头上,很多人一边高谈阔论,一边在地面上写写画画。对于这些人来说,有地方可以交流,有地方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那一切都够了。

  而后世的项目,随便一个产品就涉及到很多技术,所以江成来提出项目,大家各自发挥能力来进行推进。结束后,大家回去,也能各自私下想着这事情。

  在劳动的时候,一般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,然后分心在大脑里模拟科研。

  如果连模拟科研都做不到的,没有资格待在这顶尖的团队里。

  现在的风头依然紧,这种下乡体验劳动目前定位一个月一次。这次是收割水稻,下次可能就是去播种插秧,再下次就是去开荒。

  反正每个月总能找个理由,让大家一起下乡去体验公社农村人的艰辛。

  第一次在山上集合,大家都互相认识了一下。能被组织在一起的,都是技术大拿级人物。

  哪怕在山上天气炎热,大家都不在乎这个,聊的十分的投入和开心。

  到了中午,大家也是自己带着干粮和水出来的。吃食很普通,对于江成来说甚至可以算的上是差。

  但就这样,大家还互相分食。没有因为谁带的食物好一点差一点,而有什么看法。

  一直到下午四点多,大家的下乡‘劳动’才算结束。一辆普通的卡车,一下把所有人拉上回城。

  没有任何的报酬,大家都认真的为江成发起的项目进行自主的‘研发’,而且他们十分期待下次的相聚。

  不过他们不要报酬,江成却是打算收取他们的组织费用。以前他们研发东西,国家给发工资发奖励和补助,但现在得自己花钱才能参与集体研发活动当中。

  当然了,江成主要是想改善一下大家相聚时候的伙食,他们基本上所有人活动都收限制。吃的粮食都是定量,细粮少,粗粮多,油水也少。

  油水少,自身的定量肯定不够吃。很多人今天都是带着一些粗粮来这边的。

  江成打算弄些粮食来给大家改善一下,买些高价粮,聚会吃馒头也比有些人带窝窝头在身上强。

  主要是弄一个协会什么的,能把这些人拉拢到一起。改革以后,这些人按照年龄也不少到了退休的时候了。

  当然了,搞科研的,被返聘很正常,但江成可不会让这些人走。

  可以说在改革初期,国内的科研人员是出现了断层的。年轻一辈的因为知青下乡的原因,还有很多科研项目停止。

  就算还有一些被推荐上了大学的人才补充,因为很多科研项目停止,让很多人无法进入一些科研项目的深造。

  我国在改革后,逐渐成为世界加工中心,还有就是牺牲环保,回收国外的各种垃圾。其实也是跟缺乏高端人才有关。

  崇洋媚外,觉得国外的东西就是好,其实这也是一种客观的事实。

  按照历史,本来我们国家一开始就是在工业方面努力追赶国外。然后在六十年代本来就没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还停了十多年的发展。

  改革后都是老一辈技术人员在挑担子,但是老一辈的科研人员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,年龄大了,思维固化了。

  工业落后国外,国外的东西就是比国内好,在工业圈子内,这是常识。只不过后来演变成一些盲目的人,什么都推崇国外的。

  江成的想法很简单,趁着改革后自己还能折腾的动。而且刚改革那些年,国内也的确比较务实。

  在国内风气还很不错,能给各种政策的时候,直接把目标放到国际上。国内那些小打小闹的行业,就留给国内的人去折腾。

  八月份,依然是由汽车厂牵头,组织这些需要‘劳动’的人去农村插秧。

  江成把让大家每人交一块钱的会费,然后交了会费的,当天一人发三根香烟,四个馒头。

  不过光交会费,也没有协会的名字。其实江成在起名上一直有点中二,好处是他自己也知道他起名不太好。

  按照江成的想法,他的目标是改革后带领大家创造一个新的中国工业,目标是引领世界。这协会的名字江成觉得叫‘创世’会比较好。

  但江成怕把自己想的协会的名字说出来,这批好不容易组织在一起的,他们直接原地解散了。

  大家啃一个馒头都算改善伙食了,你他娘的直接创世,知道你想法的是目光放在世界上。不知道你想法的,还认为你对这个时代不满,想拉山头起义呢。

  目前是一个月聚一次,一次交一块钱。四个馒头肯定不值一块钱,但还有香烟呢。而且有多的钱,江成也说了会给大家弄其他物品。

  大家是都没有意见,而这个协会暂时也没有名字,大家也不在乎。

  大家在乎的是积累了一个月的想法,可以开始跟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了。 《激情年代:开局成为七级工程师》-作者:三斤面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