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来小说>历史小说>大唐:请陛下归天>第五百三十二章 看皇帝和他的儿子怎么斗(1/3,求月票)
  七月,初秋。

  幽州城。

  长街上,上千黑甲骑兵,平静有序的朝着黜置使府而去。

  长街两侧的百姓,立刻退至一侧。

  ,肃穆拱手。

  任何敢在这个时候,抬头的人,立刻就被人四五双,甚至更多的眼睛盯上。

  两座六丈高的哨塔竖立在黜置使府大门两侧。

  随着黑甲骑兵进入黜置使府两侧的军营中,一身黑衣黑甲的韦谅,也停马在了黜置使门口。

  田承嗣,严庄,南霁云,薛嵩,来瑱,李怀仙,陈默等人,全部站在门口,肃然拱手道:“见过大帅!”

  韦谅从马上下来,淡淡的点头道:“不用多礼,走吧,进去吧。”

  “喏!”众人立刻转身,然后跟着韦谅进入到黜置使府。

  河北道黜置使府,位于整个幽州城最北中央,统辖整个长城内外所有一切兵马。

  又因为这里的每一名刺史、将领,乃至于中郎将、郎将、长史、司马全都是韦谅的亲信,或者说是韦谅亲手提拔起来的,整个河北北部,全部在韦谅的掌控之中。

  只有南面是各方势力交错之地,但大多数县尉、县令乃至司马、长史,都在罗希奭的掌控下,其势力遍及各地。

  论及掌控,韦谅比安禄山要强的多。

  ……

  大堂东侧。

  一张巨大的沙盘摆在了众人眼前。

  河北,河东,安东,乃至于北面对应的大量草原、漠北,全部都在沙盘上体现。

  “如今已到了秋收之际,所以,各地的清田之事全部停下,一切以秋收为主,其他等秋收之后再继续。”稍微停顿,韦谅道:“另外,秋收结束之后,让各地将秋收总册送过来,某要看看,然后和户部对对!”

  “喏!”田承嗣等众人立刻拱手,没有疑问。

  韦谅松了口气,说道:“去年长安年底大朝议,某发现有很多东西,是某都有所忽略的,若是能得以改进,那么百姓手里能够宽裕的赋税又能多一些。”

  “是!”众人神色放松了下来。

  去年年底大朝议的时候,出现了很多韦谅之前没有意识到的东西。

  他虽然多年历经内外,但实际上的地方官也就是在庭州和剑南做过几年。

  基本大略没有问题,甚至他做的比大多数刺史都督要做的好,可当他察觉到自己能做的更好的时候,他立刻开始研究起来。

  “好了,不说这些了。”韦谅的目光落在沙盘上,问道:“现在草原上的情况怎样了?”

  严庄上前,拱手道:“大帅,如今草原之上,漠南安定,突厥,契丹和奚族,相互之间并没有多少冲突,至于西边的铁勒,那里距离我们太远,消息很难及时送过来。”

  韦谅微微颔首。

  严庄抬头,看向漠北道:“至于漠北,从回纥灭国,漠北的厮杀就从来没有停过,不过最近,局面逐渐的清晰起来,奚族在占据了一片地方之后,偃旗息鼓,斗得最激烈的契丹和突厥,两败俱伤,反而是铁勒上逮了不少便宜,有传言,他们要复国回纥!”

  “复国回纥啊!”韦谅微微摇头,说道:“话说的容易,但是回纥一旦尝试复国,那么他们立刻就会受到来自契丹和突厥人的联手攻击,西突厥那边也会趁机咬上一口,他们这个国……他们要派人去长安,请求陛下同意!”

  韦谅突然的一句话。

  众人顿时一惊。

  严庄点头,道:“属下也是这么想的,只有得到大唐的支持,回纥才能够以此震慑诸族,加上自身的实力,保持稳定。”

  “回纥被大唐所灭,然后被大唐再立,勉强倒也能说得过去,毕竟当年吐谷浑也是被大唐所灭,然后又被大唐所立的。”韦谅摇摇头,道:“这件事情不用管,让他们到长安去找陛下,回纥是朔方和安西的事情,和我们河北无关。”

  “喏!”众人齐齐拱手。

  “再说了,便是陛下同意回纥重新立国,他就能立国吗?”韦谅摇头,说道:“回纥远在漠北,大唐的兵力延伸不过去,最多吓人一吓罢了,真要打,还是要看他们能不能打败契丹和突厥。”

  严庄小心的拱手,道:“就怕回纥人会请求陛下,下令让河北出兵,牵制契丹和突厥……”

  “不管。”韦谅摆手,说道:“他们付不出同等的代价,而我们也不需要回纥人来帮我们平衡漠北,草原安定,大唐要依靠自己的力量。”

  “是!”众人点头。

  韦谅拿着细竹棒,在草原中央划了一条线,道:“在漠南,安北都护府以内,在常走的商道上,建立和恢复驿站体系,以保证商队顺利的前往漠北,至于出了安北,就只建一条到漠北都护府的驿站线。”

  韦谅转过身,看向众人道:“派一千名骑兵,来回巡逻,记住,人不要多,我们的目的,就是建一条警戒线。

  这条警戒线在的时候,大唐对草原的控制全在掌握,而一旦这条警戒线遭到破坏,就说明草原崛起了一股试图摧毁大唐草原影响的力量,那时候,我们就该备战了。”

  “是!”严庄跟着众人拱手,然后小心的问道:“大帅,若是草原的马匪呢?”

  “一般的马匪有哪个敢以大唐的骑兵作为目标,他们恐怕连大唐在草原上布置了多少骑兵,巡逻规律如何都弄不清楚。”

  韦谅轻轻冷笑,说道:“而能够弄清楚这些的,只有契丹突厥这些大族,一旦有事,不用问,背后一定是他们。”

  “喏!”严庄认真拱手。

  “一切按照计划布置。”韦谅转过身,看向众人道:“有件事情,诸位不说某心中也明白,安史之乱平定四年了。

  到了五年,就该有调职之事,这是免不了的,某这里已经有所安排,诸位若是有什么想法,也可以单独找某谈。”

  “喏!”众人拱手之间,神色放松了许多。

  他们当中有不少人,是当年的降将,当年为了稳定河北归降的叛军,所以,尽可能的将他们原地安置。

  但现在,四年过去了,地方已经逐渐安定,便是将他们调走也不会有什么事情。

  吏部那边,已经有所准备了。

  不过这些事情,吏部不仅要征求韦谅的意见,甚至要以韦谅的意见为主。

  而且韦谅说的很清楚,韦谅对这些事情都有所安排。

  他们这些人,真要听从韦谅的安排,自然全部都继续在韦谅的体系当中,至于说离开的,也要看怎么说。

  但一切,不会脱离韦谅的掌控。

  所有人都放心了下来。

  他们在朝堂上属于韦谅一派。

  甚至于在河北,他们都有些只认韦谅,不认皇帝的地步。

  所以,只要韦谅继续在,他们就什么也不需要担心。

  “好了,去做事吧。”韦谅目光看向窗外,平静的说道:“只要河北安定强大,那么什么样的风浪,都能够承受。”

  “喏!”众人神色安定的拱手离开。

  韦谅一个人站在沙盘前,看着整个沙盘,目光却是落在了沙盘之外。

  整个大唐,只有皇帝有资格拥有天下沙盘。

  其他人,不管谁,都只能有一部分。

  韦谅的眼底深沉。

  ……

  后院,书房。

  烛火通明,韦谅在认真的看着一本公文。

  上面是一名地方县尉发过来的,关于地方一些治理的问题,来请教韦谅。

  人是从军中转过去的。

  韦谅从今年开始,对地方的事情开始更加的重视。

  因为很多东西,抛开权力之外,还有很多不在官员视野之内的东西,真正的民生。

  而这些东西,反过来又能看到更多的地方问题,甚至是隐患。

  桌案之侧类似的公文,摆着几十本。

  每一本都来自一名地方基层官员。

  几十本就相当于几十个县,了解了这些,韦谅就了解了河北的几十个县。

  河北总共才有几个县啊!

  去年的一场大朝议,让韦谅看到了漂浮在权力之下,真正的东西。

  那些被权力掩盖的东西。

  整个大唐朝廷,运转的体制。

  经常被人忽略的体制。

  这个体制,在最大程度上,在保护皇帝的权力。

  但皇帝往往需要经过很多年的磨砺之后,才能发觉这一点。

  而现在,韦谅已经试图在皇帝看不到的时候,接管这个体制。

  很多地方,只要稍微变一个点,整个体制,就是韦谅的体制。

  不知不觉中,夜色已深。

  韦谅放下手里的公文,轻轻按了按眉心。

  思绪不由得回到了长安。

  皇后产子,皇帝迫不及待的,就封为汉王。

  这就是有意思了。

  皇帝的嫡长子是太子,皇帝的嫡次子是汉王,皇帝的同母弟是雍王。

  就差一个秦王了。

  看得出来,对于李兖的真实情况,皇帝看得很清楚。

  为什么说李兖有问题呢?

  韦谅在长安时,教过李兖很多东西,韦谅再问他的时候,他能一字一句,丝毫没有偏差的背出来。

  听起来没问题吧。

  但仔细琢磨,他能够一个字不差的背出来。

  只能背。

  韦谅害怕自己只要多问一个问题,他就会满脸茫然。

  但也有一种可能,他会将之前背过的,再重新来一遍,然后一字一句,没有丝毫偏差的背出来。

  这就可怕了。

  大唐的太子,有能力去背下东西,但是却不愿意深入的去琢磨一点深度的内容。

  这样的人一旦做了皇帝……

  韦谅摇摇头,算了吧。

  长安的事情,只要不对他有针对,那么他就可能当成是什么都没有看到。

  然后仔细的经营地方,然后一点点的积攒力量。

  至于长安,就看皇帝和他的儿子怎么斗吧。

  韦谅忍不住的笑笑。

  皇后产子已经几个月过去了,太子每一次去立政殿,都有不知道多少人盯着。

  韦谅不由得轻叹一声,皇帝封皇次子为汉王。

  已经明确的告诉了群臣,一旦将来太子不成器,那么他就会用汉王来代替太子。

  这种情况下,汉王已经成了太子李兖最大的威胁。

  韦谅有种感觉,李兖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  皇帝恐怕也只已经看透李兖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。

  而在大唐,嫡亲兄弟之间的搏杀,从来没有少过。

  别忘了,传闻中,武后还曾经亲手掐死过自己的女儿。

  更别说是兄弟了。

  大唐的兄弟啊!

  一阵轻微的脚步声,突然从书房门外传来。

  韦谅惊愕的抬头。 《大唐:请陛下归天》-作者:太清妖道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